九游app:豆瓣92|“谁能像我一样在97岁推出全新专辑?”
钢琴演奏是一门随着年岁增长不断精进变化的技艺,许多著名的演奏家都在步入老年后,抵达了技巧和精神合二为一的纯熟境界。
在钢琴界,有一位直到97岁仍在推出新专辑的大师,露丝·史兰倩丝卡(Ruth Slenczynska),“美国第一钢琴夫人”,拉赫玛尼诺夫最后一位在世学生,被伦敦《镜报》称为“当代最优秀的女钢琴家”。
今年1月15日,史兰倩丝卡庆祝了她的100岁生日。她的职业生涯始于4岁,百岁高龄,意味着长达90余年的职业生涯,这么长的职业生涯不仅是一项灿烂的成就,更令她拥有常人不具备的深厚积累。幸运的是,她十分乐于把自己领悟到的心得分享给他人。
这是史兰倩丝卡95岁时弹奏的贝多芬第31号A大调钢琴奏鸣曲片段,可以看到,尽管年岁已高,她的触键仍然快速有力,演奏优美动人。截取自油管博主minnie ho的视频。
《指尖下的音乐》一书凝聚了史兰倩丝卡几十年演奏经验与教学思考,是每一个演奏者不可错过的宝典。
书中巨细靡遗地讲述了钢琴演奏的每个细节,小至指法运用、练习技巧、攻克难点方法,大至整场音乐会的设计。并举例分析了霍洛维茨、鲁宾斯坦等名家的演奏曲目,阐释曲目设计的艺术。
在讲授钢琴技法之外,史兰倩丝卡更是以一位高超音乐家的视角,表达出关于音乐的深层思考,在音乐中体悟生命。这不是一本枯燥的教材,而是一部能重塑音乐认知的“感官启蒙书”。
此次新版修订旧版讹误,优化内文版式,全新上市。由“最美的书”获奖设计师周伟伟倾心打磨装帧:全书采用裸脊锁线°完全平摊,方便在琴架上随时翻阅;封面选用浅银色珠光纸,烫白漆工艺,细细璀璨仿佛音乐流淌;内页留白方便做笔记,随时随地记下音乐灵感。
从第一次触碰琴键到站上演奏台,你需要这样一本书。打开它,仿佛有一位耐心的大师坐在身旁,手把手帮你跨过练习障碍。对古典音乐感兴趣,或者想要学习钢琴演奏的读者,一定能从这位百岁老人的练琴心得中,增进自己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露丝·史兰倩丝卡生于音乐世家,她的父亲约瑟夫·斯伦琴斯基是一位著名小提琴家,曾任华沙音乐学院院长。后来,他举家移民美国,在对自己演艺事业的失望和沮丧中生下了史兰倩丝卡。史兰倩丝卡出生后,父亲希望她能够实现自己未竟的音乐梦想,在她3岁时就强迫她进行高强度的学习和练习,每天练习高达九个小时。
2022年,史兰倩丝卡在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今晨》节目采访时说:“当我练习的时候,听到街上姐姐们和其他孩子玩耍的叫声,我就想成为那些玩耍的孩子之一。如果我不练习,就会被人拿着棍子追着在公寓里跑。”
史兰倩丝卡4岁时,全家搬去了欧洲,为的是让她接触到最好的老师。当年,她就以音乐神童的身份首次登台演出,6岁在柏林公演,8岁于纽约公演时,被《纽约时报》誉为“自莫扎特之后最杰出的音乐神童”,听她的演奏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经历”。
1933年,在一场演奏中,拉赫玛尼诺夫身体不适,年仅9岁的史兰倩丝卡在最后一刻临时顶替拉赫玛尼诺夫演出了他本来要表演的曲目。
之后,拉赫玛尼诺夫——这位鼎鼎大名的音乐家,专门打电话邀请史兰倩丝卡为他演奏。史兰倩丝卡吓坏了,为了让她平静下来,拉赫玛尼诺夫给她看了一张他的摩托艇的照片,并生动模仿了发动机的噪音,史兰倩丝卡才得以为他演奏。后来,史兰倩丝卡向拉赫玛尼诺夫拜师学琴(史兰倩丝卡的老师名单里还有约瑟夫·霍夫曼、埃贡·佩特里、施纳贝尔、科尔托等钢琴演奏名家)。至今,史兰倩丝卡仍戴着一条据说是拉赫玛尼诺夫送给她的法贝热彩蛋项链。
不过,来自父亲的强烈期待以及令人窒息的训练计划让她深感压力重重,在她15岁那年,她放弃了十年的职业生涯,并就读加州大学,19岁那年,她遇到了名叫乔治·伯恩的同学,并与之结婚,暂时远离了钢琴和舞台。
直到14年后,她与伯恩离婚。迫于生计,史兰倩丝卡开始教授钢琴,渐渐感到自己可以重新开始职业生涯。也正是在重启音乐生涯后,她写出了《指尖下的音乐》这本获得不凡声誉的钢琴训练教程。
在90余年的演奏生涯中,史兰倩丝卡在世界各地举办了3000余场独奏会,和许多著名管弦乐团有过密切合作,曾为4位美国总统演奏,可以说,史兰倩丝卡的演奏生涯非常辉煌灿烂。
2005年,在她80岁音乐会上,她独奏肖邦《第一号叙事曲》时,居然因用力过猛而把琴弦弹断。宝刀未老,可见一斑。
更令人敬佩的是,这位拉赫玛尼诺夫最后一位在世的学生,目前仍然活跃在音乐界,2022年,她发布了钢琴独奏新专辑《我的音乐人生》,这张专辑收录了拉赫玛尼诺夫、肖邦、巴赫、德彪西以及巴伯等对她的人生影响至深的音乐家的作品。被问及这张专辑时,她幽默地回应道:“谁听说过和我同龄的钢琴家还会制作另一张专辑?”
可以说,史兰倩丝卡本人就是一部“钢琴音乐的活历史”。下面,我们摘录《指尖下的音乐》中史兰倩丝卡多年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心得,相信无论是初学者或是有一定基础的钢琴演奏者,都能从中受益。
到底是什么因素,使得一首乐曲成为一件艺术品? 是什么特别的原因使得这首乐曲成为一个具有牵动力量的链条,能带动每一位聆听者的灵感,而在其内心描绘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想象世界呢?
贝多芬的交响曲在过去一个半世纪当中,一直受到大众的热爱,经过了上千次的演奏,依然能释放出无比的热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创造性的火焰”,持续激发着人们的想象力,不断地唤起演奏者与聆听者心中的热情。
在音乐中,我们的耳朵绝对不会遗漏一个纯正艺术品所欲传达的精神。这种感受,就好比在一群观众面前制造一朵美丽、鲜艳的玫瑰花:细心编排它的叶子, 它的花瓣,一片又一片,直到它在我们手中成为一朵完美的生命;此时吹口气,使它真实地活一下,即使一刹那也好。相信这个情景将使看过的人永难忘怀。当我们演奏一首乐曲时,上述的情景就是我们必须致力做到的,即使乐曲只有几分钟或几十分钟,我们也要将音乐活生生地呈现出来。因为,唯有把音乐中特有的生命力传达出来,我们的演奏——音乐的再创造——才是深具意义的。
身为一个音乐家,我们的音乐所能表达的,仅仅是真实的自我,不是他人;音乐就像一面镜子,赤裸裸地将自己反映出来。内心如有任何矫饰、虚伪与不真诚,都会在你弹奏的音乐中表露无遗,对音乐家来说,这是一种耻辱。
我们也时常将遇到的灵感,小心翼翼地储藏在脑海里,当需要的时候,它们就从记忆里蹦出,像火花一般点燃我们再创造的力量。我依稀记得小时候聆听约瑟夫·列文涅弹奏李斯特的《钟》,依格纳兹·弗利德曼诠释肖邦的《三度练习曲》,拉赫玛尼诺夫魔术般地演奏他的《第三号协奏曲》,以及米沙·埃尔曼(Misha Elman)演奏布鲁赫(Bruch)的《小提琴协奏曲》时,那天鹅绒般柔软的音色。
当时内心的震撼,一直到今天,仍然不断地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在我们的生命里,这些都是至高无上、极其感人的时刻。因为,艺术家们的音乐,肯定了我们这谦虚、卑下的人,是有能力创造出“生命的美”的。而借着非常严格、完整的训练,培养宽广有胆识的音乐观念,我们才有可能达到此一创造性的目标。
成为一个艺术家需要许多个人因素,如:高度的想象力、聪慧、灵敏、易于变通,处在任何环境下都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即使面临的是崎岖之路,仍然顽强地、辛勤地一步一步向前走。纵使短浅的音乐评论者将我们列为少数不可理解的族群,却依然有勇气、有胆识,坚信自己在艺术上的追求是正确的。在音乐的生涯中,各种障碍都可能发生,因此我们必须是绝对的乐天主义者。唯有如此,才能毫无怨尤地花上无数小时、好些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在一段非常平凡、不显眼的技巧上下工夫。有时候,信心是我们唯一能够拥有的东西,它带领我们跨越了绝望的天堑。
爱做白日梦、幻想太多的音乐家,应该训练自己多做些练习;而一些太少梦想、不断苦练的音乐家,则应该强迫自己不时地舒解、放松一下,让想象力能自由地徜徉。对一个演奏家来说,他的心、他的头脑和手是在一起工作的。这心充满了好奇与美,这头脑知道如何使情感得以宣泄,而手,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服从且实现心与脑所给予的音乐意念。
当我们埋下一粒种子,种植一朵花时,我们很清楚花的名字,花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盛开时的模样。我们之所以选择这朵花,主要是我们内心的一双眼睛已代替肉眼,看到花在未来绽放的情景。音乐的形成与此相去不远。在练习每首乐曲之初,我们必须能先想象出音乐里每一个音符的音色,每一个乐句的走向,及整个作品欲表达的情感与气氛。有了想象后,还需要有能力把这些意念显明地传达出来。如此,我们创造出来的境界,才能马上在聆听者的心中引起共鸣,留下完整且深刻的印象。
先前你在花园种下的玫瑰,经过了细心的呵护与培养,当它成熟开花时,必定于一天当中的任何时刻——在清晨破晓的薄雾中、在正午光亮的艳阳下、在夕阳西下时、在月圆光华里——都是美丽的。同样,当音乐成熟时,不论弹奏于立式钢琴、小平台钢琴或巨型演奏琴,也不论演出于起居室、小剧院、大型体育馆或是户外,我们的再创造都必须是精心的、动听的,具有绝对的说服力。
我们要能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可是只要从早期就将潜能不断刺激、启发出来,则有朝一日,我们还是可以实现成为一个艺术家的梦想。
艺术是人类精神的无价之宝,为艺术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其间任何小小的成就,都能使我们得到无上的满足,而在这满足之中又对音乐有了更深的认识,对音乐的美有了更高一层的感受。
音乐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般,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音乐也是一种语言,比任何话语都更能打动人心。而能够在情感上与人们相互交流的音乐演奏,便是世间蕞光辉与神圣的荣耀,它使得极尽枯燥与单调平凡的练习,都变成了无比快乐的过程。
练习的过程里,初步的速度(极慢)必须被控制得完整自如后,才能慢慢加快。我通常都是以节拍器上“2”的间隔逐步加快,因为速度在“2”上面的变化极为细微,你的手和脑很难察觉到这之间的差异,因此不容易造成紧张。当速度到达一个我无法再正确、完整且舒适地弹奏时,我才停止,不再前进。
在下一个练习的时段里,我会回到原先最慢的速度上,再以“2”的单位慢慢地练习加快,这一次掌握得可能较上一次圆熟多了。如果进行顺利,感觉十分自由自在,我便重新以“3”的间隔继续练习。我会很小心地不让手指感觉紧张。如果进行至一个让我觉得紧张的速度时,必定马上停止,不再继续加快。
上述练习方式是十分冗长而且单调的,但是从我演奏的经验来看,这所有耗费的时光都是一笔极有意义的投资。这是偶然间我从拉赫玛尼诺夫身上学到的练习诀窍,他认为这个方法是一位钢琴家求得坚强有力手指的唯一途径。
钢琴家欲在琴键上飞舞,是需要训练双手能自由肯定地出入琴键。这种放松触键的能力,与我们是否能弹奏出优美的音乐有相当大的关系。常见学习者因为害怕遗漏音符或是失去弹奏的位置,一双手便始终粘在琴键上,不敢有片刻的离开。这种情况下弹奏出来的音色便流于单调,声音听起来也如同他们的心情一般,是那么的放不开。
训练双手自由出入琴键,可以先夸张地做出放松的动作,使之成为习惯后,再慢慢地达到理想。如果你需要视觉上的提醒,可以在每一个乐句的句首处画一个向下的箭头,而在句尾处画一个向上的箭头。向下的箭头提醒我们 :“触键时,不只是指尖压下琴键发声,更是运用手臂掉下的自然力量,让指尖发出优美的音色。”向上的箭头表示 :“提起手腕,让手放松地离键,离开至琴键上方 1 英尺的高度。”当我们以慢速度练习一首乐曲时,所有断奏(除了指尖断奏外)及休止符的地方,都必须夸张地做到上述的动作。如果这些动作变成了一种触键的习惯,则逐渐地,你的音乐便不再只深存于钢琴的内部 ;你的手、你的音色、你的音乐观,都将自由地释放出来,你的歌唱亦将飞翔于钢琴之外。
如果你和我一样,有一双小手,那么,你一定也发现,采用分解和弦或滑音的方式来弹奏和弦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得在不损害音乐自然流动的前提下才可行。
分解地弹奏和弦,除了可以将和弦从左弹到右(自低音到高音),同样,在利于音乐的表现下,也可以自右向左弹奏。弹奏时,最好在“拍子上”扎实又快速地弹奏这些分散的音符,使后面的音乐可以按照速度进行。如此,基本的节奏便不致被破坏了。在拉赫玛尼诺夫《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开始的和弦中,因为左手和弦音域太大,所以左手大拇指可以在其他音符同时发声之后,再轻轻地按下琴键,如此,和弦的完整不会被破坏。
钢琴家拥有一双大手,有时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万能。拉赫玛尼诺夫过去时常抱怨,他的一双大手给他带来许多困扰。施纳贝尔也曾提过,他肥厚的手指常常夹在琴键中间,难以活动。因此,优缺点是很难被下定义的,不论你认为自己在天赋上有多么大的缺陷与不足,事实上都可以经由努力将之克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刚刚确认:开始影响上海!暴雨+大风+雷电+高温,四预警齐发,全市应急响应启动,这些区域加强防范
9岁男孩与亲爸后妈自驾1000公里坐后备箱!亲妈气到发抖,父亲称对他很好
“大而美”法案确实是挽救美国的猛药,但也可能一脚油门把美国送进“动物园”
女律师在爱康国宾体检10年未提示癌症,在国外确诊,爱康国宾回应:公司正在讨论处理
娃哈哈危机发酵:“布鞋首富”被曝有7个孩子,宗馥莉曾绝食对抗父亲,宗庆后去世时捧灵牌与骨灰者为宗继昌
男婴医院离世家长获赔88万,律师拿走55万代理费是否合规?家长认为上当,广州律协立案一年无果
网友拍到秦岭山里有动物被热死?官方回应:秦岭温度达不到,未收到相关反馈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网易直击黄仁勋见面会,他说了这28句线亿美元买个安心:苹果押注美国本土稀土
飞利浦推出 24M2N5200X 显示器:610Hz 超快 Fast TN
LG 推出 RTX 5050 版 2025 款 gram Pro 笔记本,可选 16/17 英寸
LG 预热首款“四代 OLED”显示器 27GX700A,1440p 280Hz 规格九游娱乐-平台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