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天塌了!特朗普承认:奥巴马能送克里米亚他也能送顿巴斯
2025年8月18日,在一场白宫会谈后,特朗普的支持率骤降至38%。然而,正是在此时,他竟提出了一个充满争议的“割地换和平”方案。这位自视为“交易大师”的政治人物,搬出了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作为背景,理直气壮地说:“奥巴马能让克里米亚归俄罗斯,我为什么不能让顿巴斯归俄罗斯?”面对71%的乌克兰民众强烈反对,以及美国总统的冷静计算,特朗普此举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段历史先例的逻辑将如何影响世界格局?
特朗普的这一说法乍听之下似乎有些道理。毕竟,克里米亚的确是在奥巴马政府期间失去的,而且美国在此过程中没有采取军事行动。然而,九游娱乐-平台官网仔细分析其内涵,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个致命的概念偷换——将“被迫接受既成事实”说成了“主动赠送领土”。当年的实际情况是:乌克兰政局动荡,俄罗斯军队迅速占领克里米亚。在这种突如其来的局势面前,奥巴马政府面对三个选择:派兵与俄罗斯对抗,进行外交与经济制裁,或者直接承认俄罗斯的行为。最终,奥巴马选择了第二种方式——通过制裁和抗议来回应,这既避免了军事冲突,又保持了道德上的优势。这是一种被动的应对,而非主动的让步。
然而,特朗普却选择把奥巴马的无奈描绘成一种“慷慨大方”的举动,他将自己此时的提议包装成了“有理有据”的交易逻辑。这种话术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人们对复杂历史事件的记忆模糊性。多数人只记得克里米亚最终归俄罗斯,却忽视了当时的复杂背景和各方选择的艰难处境。特朗普利用这一点,将“历史先例”制造了出来,并将其作为新政策的正当依据。这种技巧在政治圈并不新鲜,但特朗普将其运用得特别熟练。他擅长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化为简单的交易谈判,将无奈的妥协包装成主动的选择。
目前,特朗普的支持率已经跌至38%,创下自重返白宫以来的新低,甚至连一些铁杆支持者也开始动摇。在这种情况下,通常的政治策略应当是低调行事,稳步推进。然而,特朗普却选择了在乌克兰问题上采取一项激进的行动,这似乎是在自找麻烦。但从特朗普的角度看,这其实是一笔精明的政治算计。俄乌冲突已拖延多年,美国民众对援助乌克兰的资金投入感到愤怒。若他能在任期内结束这场战争,哪怕方式备受争议,这也将成为他可以夸耀的政绩。届时,他的竞选口号便可以轻松形成:“拜登挑起战争,特朗普结束战争”。
通过引用奥巴马的做法,他不仅为自己的政策找到了“历史依据”,还顺带将民主党狠狠批评一番。他明明是在出卖原则,却包装成拯救生命、促进和平,巧妙利用道德上的高 ground。特朗普从来不把外交当成外交,而是将一切事务视作交易。他眼中的顿巴斯不是乌克兰的核心利益,而是用来换取普京合作的筹码。这40分钟的神秘电话,可能就是在进行这场交易。对于乌克兰人民的情感,他显然没有考虑。
特朗普这套“割地换和平”的逻辑,正在撼动全球国际秩序的基础。自二战以来,国际社会勉力建立了一套基本原则——主权平等、领土完整、和平解决争端,这些原则被写进《联合国宪章》,并成为国际关系的基石。然而,特朗普的逻辑却明确表达了一种“现实主义”的思维:既然克里米亚已经成为既成事实,那么顿巴斯也可以这样处理。如果国际法对俄罗斯的行为无能为力,那么国际法还算什么?
如果这种逻辑被接受,整个国际秩序将会崩塌。譬如,如果顿巴斯成为交换条件,谁能保证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领土不也会成为“交易筹码”?如果领土完整不再是不可侵犯的原则,那么每个国家的领土安全都将面临威胁。德国总理默茨的比喻非常贴切:“让乌克兰放弃顿巴斯,就像让美国放弃佛罗里达。”这看似夸张,但其实一点也不荒谬。假如领土完整成了可以交换的商品,那么全球的分离主义势力都会效仿这种模式,进一步掀起一场场骚乱。
特朗普的这种“现实主义”逻辑,一旦被全球接受,将对国际法产生毁灭性的冲击。如果连领土完整这一最基本的原则都能被践踏,那么国际法的存在将失去意义。没有了法律约束,国际关系将退回到丛林法则,弱者将永远处于劣势,强者则将不断扩张,直到全球陷入无法控制的动荡之中。特朗普所认为的“聪明”交易,最终可能变成全球乱局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