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周大仙枪决时万人看他仙法逃生结局令人尴尬
1938年1月29日傍晚,湖南省长沙市的南门口,寒风凛冽,街道上却是人潮涌动。成千上万的市民汇聚在这片区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队伍,仿佛整个城市的目光都集中在此。人们都在等待,等待着目睹一个死刑犯的最后时刻。这个事件为何如此引人注目?为何长沙城内的街头巷尾都弥漫着这样的气氛?
这名死刑犯,名叫周仲评,原籍长沙马王街的小瀛洲。在当地,他曾是一位极具名气的人物。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商贩还是农民,提到周仲评,几乎没有人不知晓他的名字。周仲评,或许大家更熟悉他被称为“周大仙”。那么,这位被视为“神仙”的人物到底有何能耐,竟然能够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呢?
周仲评以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技艺著称,他的“魔术”曾让许多人目瞪口呆。譬如,他能让一个空盆突然变出一条蛇,能使空杯变出酒;甚至有一次,他割下公鸡的头,却能让公鸡复活。更令人惊异的是,周仲评甚至能被铁链锁住,随后进入一个封闭的箱子里,而在几秒钟后,他竟能奇迹般地从箱子中逃脱。今天,这些看似神奇的举动,我们称之为“魔术”,但在上世纪30年代的民间,缺乏科学普及,普通百姓无法理解这些技巧的原理,因此,他们相信周仲评拥有某种超自然的能力,认为他是一位掌握神奇法术的“神仙”。
他的名声传得越来越远,不仅仅是由于这些令人惊奇的“魔术”,还有他在民间传播的“法术”——画符驱鬼,念咒祈愿,帮助人们恢复失物。由于这些“神奇”的举动,周仲评的信徒和求助者络绎不绝,几乎成了长沙的一个传奇。然而,在一些资深魔术师眼中,周仲评的技艺并不高深。空盆变蛇、空杯变酒这些把戏,本质上只是一些简单的“魔术”技巧,属于“空盆出彩”的一类,它们通过巧妙的道具和手法,让观众无从察觉。
举个例子,空盆变蛇的原理并不复杂。魔术师使用的空盆,底部设有特殊的夹层,夹层里藏着一条蛇。当魔术师按下盆底的按钮,蛇便从夹层里爬出来。由于动作迅速,普通观众很难捕捉到细节,才会产生魔术的神奇效果。空杯变酒的表演也是如此,使用的是两个杯子,其中一个杯子早已装满酒,只是通过巧妙的隔片和隐藏装置,将酒牢牢保持在杯中。魔术师用手法快速更换杯子,给观众制造了一个似乎是“空杯变酒”的错觉。
至于公鸡复生这一“神奇”场面,其实更像是一种“障眼法”。表演者通过催眠让公鸡失去反应,接着在假装砍掉公鸡头的过程中,利用一刀并未真正切断头部,而是砍在了鸡的嘴部。而铁钉穿透公鸡头的动作,也并非真正穿透脑部,而是穿过公鸡的皮肤。最后,用水喷向公鸡的头部,冷水刺激下,公鸡恢复了活力,似乎“复生”。这些技巧表面上看似神奇,但在资深魔术师眼中,这些不过是一些简单的障眼法。
周仲评的这种“神仙”形象深受信徒推崇,然而,他在长沙城的名气和财富逐渐让他迷失了方向。与此同时,一个严重的案件逐渐展开,与周仲评的命运息息相关。
戴运鸿,湖南省银行的出纳科长,因好赌而陷入了巨额赌债的泥潭。为了解决自己的困境,戴科长决定挪用公款偿还债务。可惜他并未逃过上司的审查,银行发现了巨大的财务漏洞。戴科长心急如焚,最后求助于周仲评,希望能通过他的“神奇法术”来解决困境。周仲评见状,心生一计,告诉戴科长自己能够炼金术,能用一些神秘法术变出更多的钱。
为了填补亏空,戴科长最终受骗,先后向周仲评借出22万元。这笔巨款并未如周仲评所承诺的那样变出,而是被他用来挥霍。事态最终被揭露,戴科长被捕,而周仲评也因此被逮捕。周仲评承认自己并不懂什么炼金术,只是利用戴科长的职位便利,骗取了银行的资金。
当时,长沙的政治气候复杂,许多有权势的人物曾为周仲评求情,包括当时的湖南省主席何健。由于何健自身也信奉迷信,对于周仲评的案件处理显得犹豫不决。然而,随着张治中接替何健成为湖南省主席,他开始清查此案。在了解案情后,张治中决定依法处置周仲评,令其在1938年除夕当天被公开枪决。
周仲评的死讯迅速传播开来,长沙城的百姓纷纷涌向南门口刑场,想亲眼见证这一“神仙”最终是否能够逃过死亡。然而,随着枪声响起,周仲评倒地身亡,这一切似乎为他过去的“神通广大的形象”画上了句号。
张治中事后表示,处决周仲评不仅是因为他触犯了法律,更是为了打击社会上那些欺骗百姓的邪术和迷信,清除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此后,湖南的社会气氛有所转变,逐渐摆脱了封建迷信的束缚,开始更加注重科学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