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愁】陕西合阳县:黄河畔的千年祈愿
在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百良镇,坐落着黄河与徐水河交汇处的岔峪村。这里,每年农历六月十五,都会点亮一场承载厚重历史与深切祈愿的盛典——岔峪河灯节。这颗镶嵌在岁月长河中的璀璨明珠,不仅闪耀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光芒,更凝聚着村民世代相传的生存智慧与精神寄托。
岔峪村地处河滩低洼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在赋予其壮丽景观的同时,也带来了频繁的水患与地质灾害。黄河,这条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慷慨赠予生命滋养的同时,其汹涌澎湃的力量也时刻考验着沿岸的生灵。徐水河作为支流,其水势变化同样关乎着村庄的安宁。早期以捕鱼为生的岔峪先民,生活与忧患皆系于黄河。洪水的威胁如同悬顶之剑,促使智慧的先民们创造了放河灯这一神圣仪式。他们将敬畏与期盼寄托于盏盏河灯,祈求“河神”庇佑,平息水患,护佑家园平安,这便是河灯节最初的朴素愿望与精神内核。
河灯节前夕,岔峪村便沉浸于忙碌而充满期待的节日氛围中。家家户户都为这一盛事精心准备,其中,制作花馍是女人们展现心灵手巧与虔诚信仰的重要环节。作为融合了面食艺术与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祭品,花馍在巧妇们手中被赋予了生命。她们围坐一起,揉捏着面团,融入天然的植物色素,塑造出形态各异、寓意深远的艺术品:象征长寿幸福的饱满寿桃,寓意年年有余的灵动鲤鱼,代表威武辟邪的威严狮子,以及寄托生活美好愿景的绚丽花朵。蒸笼里升腾起浓郁的麦香,弥漫整个村庄,宣告着节日的临近。这些精心制作、饱含祝福的花馍,将成为敬献“河神”的珍贵祭品。
与此同时,男人们则专注于河灯的制作。他们挑选轻盈的木材和韧性好的纸张,精心裁剪、拼接、糊裱。河灯的造型承载着不同的祈愿:圣洁的莲花灯,寓意纯洁美好;乘风破浪的船灯,象征一帆风顺;巍峨的宝塔灯,则寄托着镇妖辟邪、守护安宁的期望。每一盏河灯,都倾注了村民的心血与虔诚,静待在黄河的怀抱中绽放光芒。
农历六月十五日终于来临。岔峪村化身为欢乐的海洋,盛装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喜悦。广场上锣鼓喧天,激昂的节奏点燃了全村的热情。在庄重的祭祀仪式前,村中长者会向众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讲述河灯节的渊源与传承意义,重温先民面对自然的智慧与勇气,铭记当下安宁的来之不易。
祭祀大典庄严开启。精心准备的花馍、鲜果、香烛等祭品整齐供奉于祭台。在长者的引领下,全体村民肃穆地向“河神”鞠躬行礼,齐声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安康。这份集体的虔诚,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和谐生活的永恒追求。
当夜幕低垂,黄河岸边被无数火把与灯笼映照得如同白昼。人们手捧承载着心愿的河灯,静立岸边。奔腾的黄河水声与人们屏息的期待交织。一声令下,千百盏河灯被小心翼翼地送入河中。莲花灯如水中绽放的仙葩,船灯似驶向幸福的轻舟,宝塔灯稳立如守护的卫士。它们顺流而下,点点星火汇聚成一条流淌的光带,与漫天繁星交相辉映,在黄河宽阔的胸膛上铺展出一幅壮丽而梦幻的画卷。
河灯漂流之际,一个充满活力的环节——捞河灯开始了。勇敢的年轻人跃入河中,争相捞取顺流而下的河灯。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勇气与技巧的证明,更是获取好运与福气的象征。每当有人成功捞起河灯,岸上便爆发出热烈的欢呼与掌声,欢腾的气氛将节日推向高潮。
河灯节不仅是放灯与捞灯。丰富的文化表演同样不可或缺:舞台上,华服浓彩的戏曲演绎着古老传说;民间艺人的杂技魔术令人惊叹叫绝;孩童们的嬉戏欢笑则在夜色中回荡,为古老的仪式注入勃勃生机。
岔峪河灯节远非简单的民俗活动,它是黄河文化鲜活生动的载体与传承。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孕育了无数文明。岔峪河灯节,正是这条母亲河赋予的独特文化基因在此生根发芽、代代相传的明证。它承载着对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岔峪河灯节依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尽管生活方式变化,但村民对故土的热爱、对传统的尊重始终如一。每年的盛会,不仅凝聚着本村居民,也吸引着四方游客前来感受这份独特的文化魅力。当地政府亦高度重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宣传推广、资金扶持、组织活动等方式,积极促进其保护与传承,并将其与旅游发展结合,为村庄带来新的活力与机遇。
时光流转,岔峪河灯节的形式或许会融入新意,但其蕴含的精神内核——对自然的敬畏、对平安的祈愿、对传统的珍视、对社区的凝聚——必将永恒流传。它将继续照亮黄河畔的岔峪村,成为人们心中不灭的记忆与精神的灯塔。
展望未来,期待岔峪河灯节在传承中创新壮大,吸引更广泛的关注与参与,让这古老的民俗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中华文化宝库增添新的华彩。愿河灯节的薪火相传,能唤起更多人对自然的尊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共同守护精神家园。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长河里,岔峪河灯节将继续作为黄河文化的闪亮名片,见证变迁,传承文脉,为人们带去不竭的欢乐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