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转移“战场” 探访科技先锋的创新之路
晨光初绽,川中油气矿的数字化井站浸染在淡金色的朝霞中,机械运转的嗡鸣声与晨风共舞,宛如一曲工业与自然的协奏。
这片钢铁丛林里,创新的火种正悄然跃动。代娟,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中油气矿信息科技部主任、高级工程师。在同事眼中,她是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魔术师”,也有人感慨“她是个‘狠人’,对自己狠,对工作更狠”。
晨光漫过窗棂,斜洒在桌上。代娟指尖轻捻一支快磨秃的钢笔,将其搭成简易的跷跷板,“石油人就像这支笔,指尖按压的瞬间。一头是奋斗的青春跃然而起,另一头则是传承的使命在时光中沉淀。”
“娟妹子,这儿可都是男娃儿干的粗活!”2008年,硕士毕业的代娟踏入川中油气矿勘探开发研究所。面对井下工艺室主任孙蓉的调侃,她笑而不语,却在心底埋下倔强的种子。
2010年,须家河气田推行无人值守,但井下节流器的频繁更换成为“卡脖子”难题,她和团队主动请缨。
“那时候压力是真的很大,不仅要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还要保证项目的进度不受影响。最紧张的时候,我们连续72小时盯着试验数据。”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代娟和团队成员深入现场进行调研,力求每一个细节都尽善尽美。
代娟以水杯垫圈作比,“密封圈老化需更换,井下工具亦是如此。”她带领团队从设计、制图到选材全程攻坚,上千次试验……最终,新型井下节流器成功问世,实现自主加工,节约维护费用3000余万元。千余井次的自主作业记录背后,是实验室深夜的灯光与油污浸染的图纸。
10余年间,代娟主研参与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获国家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7项,她以细腻拆解技术壁垒,将质疑化作掌声。镜片后那双坚定的眼睛,让“小白”蜕变为“技术能手”,更让无人值守气井从蓝图照进现实。
十年磨一剑,代娟的工艺技术已积累深厚,但她的目光却投向了更远的未来。2017年,川中油气矿产量攀升,人员用工却逐年缩减。面对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浪潮,在组织的安排下,代娟从工艺领域跨界信息技术,直面“思维转换”的挑战。
转型之路始于破茧。白天,她身着工装扎根生产一线,逐条梳理设备运行卡点与流程堵点;暮色四合时,她化身“求知者”,在信息控制处理、数字逻辑等全新领域中摸索前行。
“最初连专业术语都像天书。”代娟回忆。为啃下硬骨头,她将网络搜索记录填满深夜——晦涩的概念逐个查证解析,专业书籍在案头垒成小山;午休的碎片时间被用于分门别类整理技术文档,入夜后则对照案例反复推敲理论逻辑。每攻克一个知识模块,她便绘制思维导图串联体系,让抽象理论落地为可操作的业务框架。
笃志前行,终见星火燎原。她参与建成540座数字化井站,打造“单井无人值守、区域集中控制、调控中心远程支持协作”新模式;建成视频智能分析、智能清管、数字孪生油气管道、机器人巡检、无人机巡线等智能化应用,让传统“苦差”升级为“智慧活”。
一线员工感叹道:“一机在手,天下我有!”用工量锐减至传统模式的30%,两化融合认证与创新大赛金奖,成为代娟转型路上最闪亮的勋章。
“川中这片土地,教会了我一件事——改变的不是技术,而是思维。”代娟轻抚屏幕上的数据流,“只要肯学、肯钻,在这片钢铁丛林里,女娃儿也能画出锦绣河山。”
2022年,代娟的“战场”再次转移。从技术尖兵到管理者,她深知:一个人的力量终有极限,唯有点燃团队的火种,方能照亮行业的未来。
依托“代娟工作室”,她探索推行“亦师亦友、协作共进、荣辱共担”团队管理模式,让年轻人成长成才、出位出彩,充分激发出每个团队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潜能,使工作室永葆青春活力;带领工作室成员连续三届获得集团公司创新大赛专业赛一等奖,连续三年斩获中国创新方法领域的最高荣誉,青年才俊声名鹊起,屡创佳绩。
三年间,矿区科技工作在她的带领下先后解决一线项,科技成果支撑了矿区新增天然气三级地质储量、生产站场的站均用工下降、实现收入与利润均刷新历史最高纪录,年创效益超千万元,信息技术完成从“皮相”到“骨相”的质的转变。
采访间隙,手机屏幕上亮起两个小男孩的笑脸。“孩子是我的铠甲,只要一想到他们,我就充满了力量。”代娟目光柔软,“希望成为孩子的骄傲,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孩子学会坚持与勇气,如同油气‘命脉’般坚韧。”
夕阳穿过“百战攻坚 气贯长虹”的标语,将她的剪影投在满墙书架上。指尖的钢笔依旧轻晃,仿佛诉说着:所有被时光压下的努力,终将在深埋地下的黑暗中,绽放出灼灼光华。在这片钢铁与智慧交融的土地上,代娟正如她改进的节流器在千米深的地下静默无声,却澎湃着推动时代向前的力量;而她指尖轻晃的钢笔,亦如当年一般,记录着奋斗的青春,勾勒出能源报国的璀璨长卷。(赵阳春、龙岚绮)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九游娱乐-平台官网